冬至简介
冬至,作为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和传统节日,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。这个节日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23日之间,标志着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、夜晚最长的一天。早在春秋时代,中国就已经通过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,成为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。
冬至的来源
冬至过节的习俗源于汉代,盛于唐宋,一直沿袭至今。《清嘉录》中甚至有“冬至大如年”之说,显示了古人对冬至的重视。在古代,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,是上天赐予的福气。汉朝以冬至为“冬节”,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“贺冬”,例行放假。唐、宋时期,冬至是皇帝祭天祭祖的日子,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。
冬至习俗
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,历史上的周代甚至将其视为新年元旦,非常热闹。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“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”的说法,俗称“添岁”。经过数千年的发展,冬至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,如馄饨、饺子、汤圆、赤豆粥、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。
冬至传说
吃汤圆:在江南地区,冬至吃汤圆是一种传统习俗。汤圆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,象征着“团圆”和“圆满”。古人有诗云:“家家捣米做汤圆,知是明朝冬至天。”
吃馄饨忆西施:相传吴越春秋时期,西施为了迎合吴王的口味,发明了馄饨,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,将其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。
吃赤豆糯米饭驱避疫鬼:在江南水乡,有冬至之夜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。相传,共工氏的不才子死后变成疫鬼,最怕赤豆,于是人们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,用以驱避疫鬼,防灾祛病。
九九消寒图
民间流行填九九消寒图,又称作“雅图”以供消遣。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,每枝九朵,一枝对应一九,一朵对应一天,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颜色填充一朵梅花。元朝杨允孚在《滦京杂咏》中写到:“试数窗间九九图,余寒消尽暖回初。梅花点徧无余白,看到今朝是杏株。”
冬至谚语
关于冬至的谚语众多,反映了人们对冬至天气与未来天气关系的认识:
清爽冬至邋遢年,邋遢冬至清爽年。(赣)
冬至晴,正月雨;冬至雨,正月晴。(浙)
冬至晴,新年雨,中秋有雨冬至晴。(黑)
冬至晴,新年雨;冬至雨,新年晴。(鲁、湘)
冬至冷,春节暖;冬至暖,春节冷。(湘、粤)
冬至不冷,夏至不热。(湘)
冬至暖,冷到三月中;冬至冷,明春暖得早。(桂)
冬至暖,烤火到小满。(桂)
这些谚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总结,也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。
结语
冬至不仅是一个节气,更是一个充满传统意义的节日。它提醒我们岁月的流转和自然的循环,也让我们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受到温暖和团聚的幸福。祝愿大家冬至快乐,健康长寿,与家人共度一个温馨而有意义的节日。
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:400-000-1696 客服时间:8:30-22:30 杭州澄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:浙江君度律师事务所 刘玉军律师
万一网-保险资料下载门户网站 浙ICP备11003596号-4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163号